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 推进水资源基础调查——江苏省水基础调查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行业动态 | 时间:2024-09-20
江苏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定位,超前谋划,立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从资源资产和国土空间角度重新审视水资源,推动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实现“三个转变”:调查对象由水本身向水资源及其赋存空间转变;调查内容由数量和质量向“空间、数量、质量、生态”四位一体转变;水资源调查成果评价由单项评价向服务生态大格局的综合评价转变。
江苏省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比居全国首位。为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指导下,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围绕部明确的2026年完成新一轮水资源基础调查的工作目标,超前谋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地推进水资源基础调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试点和技术验证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自然资源特色、江苏特点的水资源调查工作模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体系,为新一轮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开展做好了组织和技术准备。
试点先行探究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路径。江苏厅依托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国家试点,在盱眙县深化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路径研究,通过水下地形测量、自然资源体三维建模等技术,探索了地表水储存量可视化、可量算的可行路径;落实资金选取典型地区建成3个地表地下水一体化监测站点,通过研究地表水、地下水转换机制,探索出一套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一体化计算的方法路径。
省级试点方面,在洋河新区、邳州市等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试点中,探索以“三调”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底版、以模型为骨架构建地下水资源立体时空数据库,并将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精准落图,探索采用氡物质平衡模型定量评价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及转换关系。
系统构建“总分总”三级协同工作新思路。在系列试点经验和技术验证的基础上,江苏立足水资源禀赋特征和调查监测工作需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着力形成具有自然资源特色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角度谋划,从资源资产和国土空间角度重新审视水资源,在工作认识和思路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调查对象由水本身向水资源及其赋存空间转变;调查内容由数量和质量向“空间、数量、质量、生态”四位一体转变;水资源调查成果评价由单项评价向服务生态大格局的综合评价转变。立足“三个转变”,突出与“三调”统一底版充分耦合,将生态及环境地质因素作为水资源调查约束条件,并考虑水资源的系统性、连贯性、流动性特点和基础调查工作周期性、时效性要求,统筹好统与分、整体与局部、关键技术和一般支撑等方面关系,系统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的“总分总”调查评价工作体系,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一轮水资源基础调查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制定全省水资源调查评价“四统一”工作原则。在全省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统筹谋划中,省级坚持“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建模、统一评价”的“四统一”工作原则,即省级结合江苏水资源禀赋实际,制定统一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指南,明确全省统一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指导全省工作开展;为降低市县技术成本和工作难度,省级集中力量,统一负责关键研发技术、工作平台搭建、调查评价模型构建等任务;市、县遵照技术指南组织队伍协同完成调查工作后,省级对汇交的成果统一进行水资源评价和分割。
编制形成切实可操作的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标准。省级成立专业方面技术攻关组,开展重点区域试验、方案优劣评估、作业流程的优化,按照地上地下一体化推进的思路,编制形成《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指南》和《江苏省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两项技术指南,形成一套能够具体指导全省各市县统一开展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数据库建设全链条工作的流程和技术标准体系。
在充分吸纳前期试点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借鉴水利部门传统水资源调查监测方面工作经验,发挥在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国土空间监测方面的两大优势,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兼顾调查成本和成果精度改进调查方法,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着力形成“空天地水”协同的地表水调查作业模式。江苏最大限度地考虑本次调查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的要求,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借助“空天地水”各类数据采集平台,积极探索移动与固定平台交叉、传统与先进装备互补、人工与自动方式交织、静态与动态方法融合的地表水调查作业模式。考虑无人船、无人机的经济、安全和劳动替代优势,研究有人船、无人船、无人机协同作业的新模式,为困难地区作业提供补充作业方式。此外,针对江苏约108万个坑塘面广量大的省情,省级负责布设典型坑塘样点,并运用遥感水深反演新方法解决调查难题。
科学确定“密度精度尺度”相匹配的技术路径。近十年,江苏陆续实施了太湖、洪泽湖等7个大型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约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85%。据调研,水利、交通等部门也按需完成了局部水域的水下地形测量。
为充分考虑本轮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精度与尺度的关系,江苏重视数据共享和利用。省级负责已有数据下发,鼓励市县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收集相关水下地形数据,按照全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做数据有效性验证、评价和利用。
同时,优化完善已有水下地形数据检核方法。按照不同密度的检核线分别垂直、平行、重合于原测线的策略,对已有湖泊测量数据来进行多尺度多角度局部精度验证,最大限度利用地形未变化区域已有数据,精准划定补充或更新测量范围。
工作中,江苏自然资源部门探索了“密度精度尺度”协调平衡的测量方案。地表水资源调查成本与测量密度直接相关,在充分识别储存量变化拐点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测线密度并构建河湖库水下三维模型,逐级建立水储存量测算精度和测线密度耦合关系。以水下地形相对平坦的湖泊为例,当测线千米时,储存量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8%、7.0%。创新开展多尺度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江苏自然资源部门深挖细掘,充分吸纳前期流域尺度(长江、淮河流域)地下水调查评价和江苏沿海、苏南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已有工作成果,建立流域、省、市多尺度含水层三维结构模型,以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可更新能力评价为抓手,应用多尺度嵌套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可实现生态外因(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全省地下水资源数量统一评价。
优化布局上下联动的地下水一体化监测网络。江苏充分的发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引领作用,采取调查与监测协同的方式逐步优化建设省级监测网,建成了由634
地面沉降协同的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积累了长达40年的地下水长系列监测数据。地下水资源全类型、多层位、全天候监测能力持续提升,监测成果应用广度逐步扩大,监测效能发挥日益显著。数据赋能,丰富拓展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体系
构建水陆一体地表水三维模型,拓展地表水储存量评价思路。丰水期、枯水期水域空间的变化是水位波动的外化表现,考虑到遥感影像成像时间的断续性、水域空间范围与实际调查时水边线的矛盾性、人工构筑物对地表水的“
储存量”关系模型的干扰等因素,江苏自然资源部门以太湖、骆马湖、高邮湖等6个湖泊为例,通过融合陆地地形数据和水下地形测量数据,构建了一套水陆一体的湖泊三维模型,可结合逐月水位数据估算地表水储存量并模拟变化过程,还可结合理论水位和假定水位按需评估地表水储存量,为地表水储存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研发地下水资源智慧评价平台,实现地下水评价标准化信息化。省级统筹研发开放式的省、市、县三级协同的地下水资源智慧评价平台,开发地下水资源在线评价、逐级分割以及数据汇交等功能,作为各级统一调查评价的工作平台,实现地下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全流程的标准化与信息化。省级按照地下水资源分区通过平台统一开展评价、均衡分析后,按照市、县行政区进行资源量分割并逐级进行反馈,最终形成统一、不矛盾的省级、市(县)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建立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丰富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江苏厅考虑系统内外各部门管理工作需求,强化应用导向,从传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单项评价拓展到水资源综合评价。在前期深入开展的多尺度嵌套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与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区划定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变化趋势、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匹配程度、水资源对生态格局的影响、水资源应急储备等各方面,系统构建水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