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变化分析持续巩固和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图」
来源: 成功案例 | 时间:2024-12-03
农村水利是指为增强抗御干旱洪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的水利措施,农村水利涵盖农业高效节水、农村污水处理、农民安全饮水等领域,其中农业高效节水是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紧张状况日益严峻,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农村供水安全,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格外的重视农村水利建设,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强调农村节水工作,提升农村用水效率,推动农村水利建设。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2023年中国乡村常驻人口数量为47700万人,贡献了89755亿元的总产值。我国现代农业受土地流转、新型农业主体、产业园区等有关政策推动,已形成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的局面。
农村水利工程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砂石、钢材等,水电材料和设备如水泵、水管、电机等。 下游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民,农业生产者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者,农业生产者利用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灌溉作为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2010年以来,全国农业用水量维持在3500亿立方米/年以上,2023年:农业用水总量为3672.4亿立方米,较上年有所减少,减少量为108.9亿立方米,但依旧是全国用水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到62.2%。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农村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2年全国农村水利累计下达投资410.6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0.69亿元,地方投资180.08亿元)。中央投资按照资产金额来源分,中央预算内投资130亿元,水利发展资金100.69亿元。投资大多数都用在新建大型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以及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等方面。
具体投资比例:新建大型灌区投资金额166.89亿元,占比41%;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投资金额94.83亿元,占比23%;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投资金额104.18亿元,占比25%;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投资金额44.77亿元,占比11%。
2022年,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987.8亿元,其中河北、云南、广东、福建完成投资均超过100亿元,安徽、江西、山东完成投资均超过50亿元。2022年,东部地区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4个省份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77.3亿元;中部地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1个省份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47.8亿元;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2个省份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62.7亿元。
2022年,各地(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外)提升了8791.12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
巩固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对脱贫地区、供水薄弱地区、自然灾害影响地区农村居民饮水状况做动态监测。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力争到2024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3%。快速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建立县级专业化管护平台,推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
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减少水的流失和蒸发,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
鼓励采用间歇式灌溉等先进的灌溉工艺,逐步提升节水效果。结合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方法,发展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农田的土壤湿度和作物生长需要,实现自动化的灌溉调节。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农田水利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度,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建立水资源审批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通过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的协调规划,充分的发挥水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的水资源供应,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推广生态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消耗,减少农田对水质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链地图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